【新华社深圳5月9日电】近年来,深圳实现动力转换,走出了一条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。深圳创新发展、成功转型的密码究竟何在?给人们以怎样的启示?其经验是否具有可复制性?
新华社记者带着一系列问题,走访中国(深圳)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、深圳市政协常委乐正、深圳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等专家和深圳市科创委主任陆健、深圳市政府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思康等,共同寻找答案。
● 问题一:深圳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基因和密码究竟何在?
郭万达:创新驱动的基因,是开放。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,近2000万不甘于宿命、希望改变命运的人聚在一起,能创造多大的能量?这里有相对公平、可选择的空间,近2000万人能做多大的事?敢于冒险、勇于创新,深圳这样的人很多。
谭刚:深圳经济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创新发展。创新发展逐步成为整个城市的共识,成为特区的基因。这种自觉在全国比较领先和超前,就是用高技术产业和创新带动城市发展,不断提升竞争力。
● 问题二:政府发挥了怎样的作用?
郭万达:深圳超前布局,抓住了产业转移的机会。政府的产业规划不是拍脑袋,不是无中生有,不是空穴来风,而是亲善市场,往往起放大和引导作用。政府还促进了创新生态链,深圳有上万家风投公司,有创业板,形成了生态链条。
● 问题三:深圳的企业家精神,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?
陆?。何裁丛谙钟锌占涮跫律钲诘腉DP增速没有减下来?这得益于企业家的不断努力和创新精神。创新创业的精神在深圳体现得很明显,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涌现,产业结构不断优化。深圳数千家高新技术企业,都或多或少利用了内地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成果。深圳的企业家脑筋快得很,能看到或者认识到这些创新成果的潜在价值。我们把企业家定义为创新驱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。
● 问题四:深圳的转型发展、创新发展,是一种供给侧改革吗?
吴思康:我们比较早地推进了供给侧改革。应对新常态靠什么,首先是靠新产品、新技术。新技术创造新供给,刺激新需求,甚至是颠覆式需求。在深圳,有一批企业引领了新经济,比如大疆无人机就是一种新供给。再比如工业设计,中国制造中这部分一直比较薄弱,深圳2012年专门出台鼓励政策发展工业设计,现在深圳也被国际上誉为“设计之都”。
● 问题五:华为2015年营收3900多亿元,研发投入近600亿元,在深圳企业中似乎一枝独秀,深圳如果离开华为会怎样?
吴思康:有人说深圳就靠华为,实际上不是的。深圳企业不是一家独秀,而是满园春色。深圳收入超过千亿元的企业就有8家,过百亿元的企业65家,过十亿元的企业数百家。深圳企业都是在市场中打拼出来的,经过了锤炼,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。这些企业拥有在市场经济汪洋大海中弄潮的素质,这种“素质企业”构成了深圳的“素质经济”。
● 问题六: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,深圳的经济成绩单不错,对当前中国其他地区有什么借鉴?
郭万达:最大的借鉴,是三个长期:第一,长期形成的深圳经济结构。深圳一直坚持产业升级,即使传统产业也要升级,因此深圳没有国家现在要去库存、去产能、去杠杆的产业,这个非常重要。第二,长期形成的所有制结构。深圳国有企业调整比较到位,以民营经济为主体,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很强。企业一直在市场中发展发育,敏感度远远超过政府。第三,长期形成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。政府对企业的生产性活动不去干涉,实现了政企分开。